新足协、新金主、新中超,中国足球迎来全新面貌
来源:JRS直播网2024-09-13 21:32:52新的一年,新的足协,新的赞助商,新的中超联赛。中国足球又回到了原有的样子,稳定但不沉闷,中超联赛的运作也更加扎实。
中超联赛规模缩小
2024年中超联赛开幕前一天,中国足协新一届领导班子齐聚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,足协副主席杨旭、许吉人讲话中频频提到的一个词就是“新”。
新赛季中超联赛以“激情竞逐未来”为口号,在经历了三年金钱驱动足球和疫情带来的动荡之后,希望呈现一场精彩、热烈、刺激、积极向上的比赛。
年初,中国足协针对新赛季中超联赛做出了一系列调整,一度受到各界质疑的U23规定被废除、外援出场次数增加,一系列举措让球迷意识到中超联赛将逐渐回归足球规则。
新赛季开始前,中国足协在赛风赛纪、裁判选拔与监督等方面做出调整,加大对违规违纪的处罚力度,对违反比赛规则、不听劝阻的裁判列入黑名单。中国足协建立裁判升降级制度,允许俱乐部对裁判判罚进行投诉,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有争议判罚的复核结果。
中国足协曾数次调整中超联赛体制,即便在国家队创下亚洲杯历史最差战绩时,也没有推翻既定的联赛体制。这说明足协对中超联赛的定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——中超联赛不应成为国家队的练兵场,而应面向公众、面向市场,走自主发展道路。
中国足协坚决维护新赛季中超联赛的秩序,因为目前中超联赛的局势十分脆弱,赛季开始前就有消息称,新赛季中超联赛大概率会以“裸奔”的方式开赛,新赞助商尚未到位,转播权也尚未敲定。
华润亿利宝和咪咕视频共同拯救中超,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实属不易。据媒体报道,亿利宝将担任中超联赛的冠名赞助商,为期5年,每年的冠名费约1.2亿元。咪咕视频与中超联赛签订的版权协议也是5年,每年的费用约1.5亿元。如此一来,至少未来5年,中超联赛的收入可以保证基本稳定。虽然这样的数字相比过去已经大幅缩水,但金元时期物价虚高,很多开支至今没有落实,成为“空头支票”。
2014年,中国平安以4年6亿元拿下中超联赛冠名权。当时的中超联赛云集大牌外籍教练和外籍球员,各俱乐部投入金额超过10亿元。2016年,体奥动力以5年80亿元的天价拿下中超联赛版权,后改签为10年110亿元,创下中超联赛版权费新高。此外,2018年,中国平安与中超联赛续约5年,冠名费总额增至10亿元。
巨额的冠名费、版权费让各俱乐部的年终分红水涨船高,2017年中超俱乐部平均分红高达7400万元,创下中国足球史上最高分红。
分红虽然高,但俱乐部不赚钱,7400万元的分红相对于俱乐部的投入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,一些强队每年的投入高达百亿。而且中超获得的版权费也成了泡沫,体奥动力一直没能按时缴纳版权费,2021年中超给体奥动力发了解约函。但到今天,拖欠的版权费还没结清。
疫情爆发后的三年,是中超联赛快速下滑的时期。很多球队受到母公司资金问题的影响,每年都有球队因无法维持投入而解散。最讽刺的是,江苏苏宁夺得了冠军,但第二年就消失了。
2021年,中超联赛因体奥动力违约与体奥动力解除合同,随后腾讯体育获得中超联赛版权,但腾讯开出的版权费仅为一年8000万元左右,远低于体奥动力开出的11亿元。
与此同时,白水山、崂山啤酒、蒙牛、上汽集团等重要赞助商在合同结束后均未续约,中超联赛的版权费、赞助费不断下滑。中国平安在2022赛季完成了最后的冠名合同,中超一度连冠名赞助商都找不到,中国平安不得不暂时挽救局面,在以1亿续约一年后2024中超球员年薪,正式宣布本赛季不再冠名。中超联赛上赛季营收仅为800万元,仅为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,每支球队的分红也缩水至800万元,也仅为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左右。
政府认可
中超现在不赚钱了,分红也减少了,但是球队比以前稳定了。
过去中超球队靠投资人输血,房地产公司投资足球,一时间中超联赛变成了房地产联赛。恒大、富力、华夏幸福等都引领了投资中超的浪潮,但结果却是一团糟。经过三年疫情的洗礼,一些球队因无法运营而解散,而还活着的职业球队也或多或少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。
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存钱。
以前,不投入几十亿就不可能争夺中超冠军,现在投入两三亿就很有竞争力了。上赛季上港夺得联赛冠军,据说俱乐部开出了1亿的奖金,但这只是黄金时期恒大一场比赛的奖金。
球员年薪也恢复正常。中国足协此前曾出台工资帽令,要求本土球员最高年薪不超过500万元(税前),以限制球员高薪。后来,不少俱乐部都按照足协的要求与球员重新签订了合同。
在控制了奖金和年薪之后,俱乐部在转会市场上也变得务实起来。
2024年,中超各队的投入将更加谨慎。冬季转会市场虽然热闹非凡,但共计完成258笔转会交易,成为2004年以来的最高峰。其实,其中大部分都是自由球员签约,仅有4家俱乐部在本次冬季转会窗的引援投入超过100万欧元,投入最多的是山东泰山的185万欧元,其次是成都荣成的156万欧元。山东泰山的投入全部用在外援中锋泽卡身上,让他成为本赛季中超联赛的最佳射手。其他引援都是通过自由转会或球员交换完成的,上届冠军上海海港新赛季的投入仅为34.6万欧元,长春亚泰、沧州雄狮和青岛西海岸则实现了不花钱的“零元购入”,引进的球员全部来自自由球员市场。
中超联赛的外援很多都来自韩国K联赛和日本J联赛,这些外援都经过亚洲联赛的洗礼,能够适应中超联赛,性价比很高,近几年联赛最佳射手马尔科姆、儒尼奥尔、克雷森等都是这种类型。
从名气上看,这些外援都无法和奥斯卡、保利尼奥、奥古斯托等人相比。以克雷桑为例,他凭借出色的表现与山东泰山续约,年薪也涨到了300万欧元。而山东泰山的意大利籍中锋佩莱年薪在2000万欧元左右,仅中锋位置的开支就为山东泰山节省了约1500万欧元。
俱乐部不是不想引进大牌外援,而是真的缺钱。目前2024中超球员年薪,大部分中超俱乐部的财务状况已经趋于稳定,但大多依赖政府救助,自身运营能力极其有限。
按照《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》的要求,俱乐部应由多家股东持股,大力拓展商业运作空间,地方政府部门要在实物、场地、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。现实情况是,俱乐部独立商业运作能力不足,政府为了地方形象和稳定性考虑,协调地方企业直接赞助俱乐部。
北京国安是中超历史最悠久、市场最火爆的俱乐部,其主场工人体育场一直是中超的标杆,场均上座率达四五万人,但仅靠自身力量还难以支撑起球队。去年,在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斡旋下,北京国安获得了京东为期三年、每年 5000 万元的赞助。
目前,北京国安已经将支出压缩到了2亿元左右,工体球市的火爆给俱乐部带来了数千万元的门票及衍生品收入,即便加上赞助商、合作伙伴的投入,依然无法实现收支平衡。
收支不平衡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,数十亿元的债务正阻碍着北京国安的发展。近两三年,俱乐部董事长周金辉、总经理李明不止一次被法院勒令限制高消费。北京国安还因无法支付前几年拖欠外籍球员和外籍教练的工资,多次收到国际足联的转会禁令。
自从北京国安的后盾中和置业陷入财务困境后,球队一直在努力自救,但收效甚微。李明表示,球队已经放弃争冠,新赛季的目标是“活下去”。
北京国安地处首都,拥有中超最好的球迷基础,中国足球历史悠久,若是如此,其他球队的境况可想而知。好在有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,大部分俱乐部基本能维持稳定。
自我成长
相比往年,2024赛季中超显然没有那么动荡,球迷把目光投向了赛场,球队也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比赛本身。虽然关于球队解散的负面消息已经大大减少,但不可否认的是背后的危机依然存在2024中超球员年薪,绝大多数球队依然生活艰难,背负着巨额债务,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。
中超联赛市场如何开发?俱乐部如何实现收支平衡?未来几年,中国足协、中超联赛和中超俱乐部仍将面临这些问题。
中国足协做出一些政策变化,允许俱乐部新赛季迁址、允许赞助商冠名球队。虽然这看似一次性决定,但也是无奈之举。足改方案原本希望俱乐部扎根当地、稳定运营,初衷是好的,符合足球发展规律。但中国足球的很多问题难以解决,现在看来,之前一刀切的做法有些操之过急。
迁址和球队命名的放宽,确实挽救了不少球队。但大部分俱乐部意识到,迁移主场、改名不利于发展,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走这条路。目前中超联赛中,只有河南队将冠名权卖给了著名酒企杜康,改名为河南酒祖杜康队。
河南队近几年的遭遇,是中超球队管理问题的一个缩影。支持俱乐部多年的建业集团无力投入足球,球队险些从郑州迁往洛阳。因为球迷的巨大反对,俱乐部原董事长胡葆森与河南省政府相关部门协商解决。河南建业俱乐部更名为河南嵩山龙门足球俱乐部,实行双城双主轮换,俱乐部由郑州、洛阳、建业三方共同打造。2023年,河南队启动二次股改,建业集团退出股东身份,继续以赞助商身份支持俱乐部,建业集团旗下多家企业成为俱乐部高级合伙人。杜康在冠名权出售中投入约3000万元,这是河南队一笔重要的商业收入。
中国足协也在努力为中超联赛寻找赞助商、冠名赞助商、版权商,试图提高联赛整体营收,增加各俱乐部的年终分红。
足协统筹中超商业资源出售,是为了创造更公平的环境,但也制约了不少俱乐部的个体发展。比如中国足协此前与耐克签署的装备赞助协议,就受到北京国安等俱乐部的质疑。国安认为,如果俱乐部自主招揽装备赞助,赚得更多。中国足协和中超应该做的是找到平衡点,保持公平,让大俱乐部赚得更多。
精彩的比赛是经济收入的基本保障,在国内球员水平整体下滑的背景下,放宽外援注册限制、增加外援数量,一方面可以跟上亚足联对俱乐部外援规则的整体调整,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中超联赛的整体水平。
新赛季,在失去了资金支持后回归理性投入,中超球队重夺亚冠联赛冠军基本无望,现实目标应该是力争从小组赛出线,恢复到2010年左右的竞争力水平。虚假繁荣被揭穿后,只有真正的球迷才会留下来,才能为球队的运营提供真正的购买力。
俱乐部自身盈利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,像河南队那样卖冠名权的方式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,俱乐部在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
目前俱乐部运营的难点在于有的运营懂运营不懂足球,有的运营懂足球不懂运营,中国足球急需复合型人才来振兴低迷的联赛市场。